【博物馆课堂】博学堂·名人故事——高适

发布时间: 2024-01-22

1月21日,市博物馆博学堂名人故事围绕唐代爱国主义诗人高适展开,60余名同学及家长参加了此次活动。

65adedc473232.jpg65adedc7273f4.jpg


讲师简介

 65adeddff1be0.jpg

曹春花,黄石市中山小学教联体中山小学三年级大组长,黄石市优秀班主任。


课程内容:唐代诗人的爱国故事——高适

唐朝的诗人皆有“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的理想,例如李白、杜甫。但是唯有一人真正实现了这样的梦想,他是谁呢?《旧唐书》云:“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唯适而已。”他就是高适。

 65adee3dcd748.jpg

高适,字达夫,沧州(今河北省景县)人,唐代的大臣、边塞诗人,他的诗多以边塞诗为主,其诗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65adee535e2f0.jpg


青年时期:沉淀自我 以待时机

少时的高适才华横溢,不但学贯古今,其枪法更是深得高家枪白马银枪之妙。二十岁时,轻侠少年高适独自一人闯荡京城。意气风发却欲投无门,于是在目睹长安的繁华之后,他决定回到宋城韬光养晦、充实自己,以待时机。

中年时期:边塞游历 佳作频出

此时的高适,虽然诗才已经在长安小有名气,但仍然没有获得举荐的机会。他曾远赴幽燕边境,想要投笔从戎。731年至734年,北游燕赵,先后欲投当地节度使幕府从戎。虽未得到赏识,但因对边塞感触良多,高适在文学上创作了不少边塞诗歌。作有《塞上》《蓟门五首》《燕歌行》等诗。

晚年时期:终于成名 封侯而终

46岁时中第(授封丘尉)同年任凉州河西哥舒翰幕府掌书记。52岁时高适一路晋升,左拾遗监察御史淮南节度使。61岁时封为渤海县侯,成为大唐时期唯一凭军功封侯的诗人。

65adee70dadd0.jpg65adee756c164.jpg


高适代表诗作

 65adee8a9df19.jpg

高适少孤贫,有游侠之气,曾漫游梁宋,躬耕自给,加之本人豪爽正直的个性,故诗作反映的层面较广阔,题旨亦深刻。高适的心理结构比较粗放,性格率直,故其诗多直抒胸臆,或夹叙夹议,较少使用比兴手法。如《燕歌行》,开篇就点出国难当头,突出紧张气氛:“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结尾处直接评论:“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既有殷切期待,又有深切感叹,含蓄而有力。


燕歌行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高适诗歌的注意力在人而不在景,故很少有单纯写景之作,常在抒情之时伴有写景的部分,因此这景便带有诗人个人主观的印记。《燕歌行》中用大漠、枯草、孤城、落日作排比,组成富有主观情感的图景,把战士们战斗不止的英勇悲壮烘托得更为强烈。

高适在语言风格上用词简净,不加雕琢。如《别董大二首》之一:


别董大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技巧上看来全不用力,没有刻意辞彩修饰。



课后总结

 65adef02c670a.jpg

纵观高适的一生,前半生隐而修炼,后半生厚积薄发。他的成长经历充满了困难与挫折,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梦想,努力提高才华。他的诗歌描绘了他在边塞生活的经历,反映出他对国家、对人民的深切关怀。通过了解高适的一生,学生们领悟到:在困境和挫折中要依靠自己,只有真正做到坚韧不拔,百折不饶,脚踏实地,才能走出困境。只有矢志不渝的坚持自己的目标,不惧困难,才能取得真正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