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学堂讲座:杜甫的茅草屋

发布时间: 2023-10-30

10月29日,市博物馆的博学堂开展了一场以杜甫的茅草屋为主要内容的教育课程,共计40多名学生参与此次活动。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少陵、杜草堂。杜甫创作了《春望》、《三吏》、《三别》等名作。

志愿者讲师白晶老师以茅草屋的图片作为导入,提出一系列问题:大诗人杜甫为何晚年住进了禁不住风吹雨打的茅草屋呢?为什么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白老师介绍道,杜甫的茅草屋位于四川省成都市。据史料记载,杜甫自贞元五年(789年)迁居成都,在亲戚的帮助下修建了一间茅屋,其内悠然静谧,这不仅是杜甫的居所,也是他创作灵感的渊源。

653f1af329c6c.jpg

接着,白老师通过诗歌赏析让学生们感悟杜甫诗歌风格。《客至》写于杜甫投奔老朋友严武,充任幕府时短暂惬意的田园生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刻画了一位贫病加交的老人形象,他穷困潦倒却不忘民间疾苦,所见所闻都是在刻画艰难的世道中人们活着有多么不易。

跟随着杜甫的人生轨迹,白老师解读了几首重点诗歌。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杜甫七岁时写了一首《咏凤凰》,令人赞叹,可见其年少时便具有远大抱负。

653f1ae1386ad.jpg

公元735年,杜甫二十四岁,第一次参加进士考试落第,他跑到山东、河北一带游历。其父此时调任兖州司马,给他做后盾。次年,杜甫登泰山,一腔抱负无从倾诉,便提笔写下堪称“咏泰山第一”的《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公元744年,三十四岁的杜甫和四十五岁的李白相遇。杜甫小有名气,但李白已名满天下,杜甫成为李白的一枚粉丝。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写李白:

李白一斗诗百篇,

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

自称臣是酒中仙。


第二年秋天,两人再次相遇,杜甫在《赠李白》中写道:

秋来相顾尚飘蓬,

未就丹砂愧葛洪。

痛饮狂歌空度日,

飞扬跋扈为谁雄。


公元747年,杜甫第二次参加科举,其主考官是宰相李林甫。李林甫为蒙蔽唐玄宗编了一个“野无遗贤”的借口,使考生全部落第。仕途失意,杜甫目睹了官场黑暗,决定离开长安。由此可知,中年辗转奔波,郁郁不得志的杜甫心情之落寞,生活之潦倒。

公元755年,杜甫四十四岁,他心灰意冷,离开长安返回家中,发现他的小儿子竟然活活饿死了!同年冬天,安史之乱爆发,他的诗歌创作也发生质的变化。杜甫亲眼所见百姓在乱世漂离和酷吏压迫之下水深火热的生活,既同情又无奈,他提笔写下反映民间疾苦的“三吏”与“三别”,从此开启了写实主义的诗歌创作。

653f1ad0376ef.jpg

杜甫的生活真可谓是年少轻狂,中年失意,晚年凄惨。最后,白老师从安史之乱下杜甫颠沛流离的生活继而感叹道我们今日和平生活的来之不易,正是有无数英雄负重前行才撑起了我们的美好生活,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职责和使命,我们应当在新时期的征途上勇担责任、奋勇前进!

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家长纷纷表示,此次活动让学生们对于唐代诗人杜甫的诗歌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诙谐幽默的语言也让学生们记忆犹新,这是一次成功的知识课程!